隨著全球氣候變遷挑戰日益嚴峻與環保法規不斷升級,低碳轉型與溫室氣體減排已成為各國政府與企業共同追求的重要目標。無論是跨國大企業、金融機構,還是新創公司,積極應對氣候變遷不僅關乎環保責任,更關乎企業長期競爭力與永續發展。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簡稱 SBTi)應運而生,作為全球首個針對企業制定淨零碳排標準的減碳框架,SBTi 為企業提供了一條依據最新氣候科學數據、符合《巴黎協定》要求的明確減碳路徑。
讀者可參考 SBTi Target Dashboard (https://sciencebasedtargets.org/target-dashboard) 以獲取最新數據與趨勢資訊。
一、什麼是 SBTi?
1.1 SBTi 的起源與背景
在追求全球永續發展的進程中,低碳轉型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成為當前的核心任務。SBTi(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正是在此背景下誕生,協助企業根據科學數據制定減碳目標。SBTi 中文名稱為「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由 CDP、聯合國全球盟約(UN Global Compact)、世界資源研究所(WRI)以及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共同創立,並與 We Mean Business Coalition 合作推動 (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 n.d.-a)。該倡議不僅是全球首個為企業設立淨零碳排標準的減碳框架,同時也為企業提供了一條與最新氣候科學及《巴黎協定》一致的減排途徑。
1.2 SBTi 的核心理念與組成
SBTi 主張「以科學為基礎的淨零排放行動」,旨在幫助企業與組織設定近期與長期的減碳目標,其主要組成部分包括:
-
碳預算分配:依據全球氣候變遷目標,確定在將全球溫度升幅控制在 1.5°C 或遠低於 2°C 條件下,全球可排放的溫室氣體總量。
-
排放情景規劃:根據科學數據制定企業減排的具體規模與時間表。
-
分配方法:根據各企業過去的排放數據、產量及行業特性,合理分配全球碳預算 (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 n.d.-a).
此外,SBTi 企業淨零排放標準還包含四個關鍵部分:
-
設定近期目標:企業應在 2030 年前大幅減少直接與間接排放,這是控制全球溫升在 1.5°C 以內的最有效方法。
-
設定長期目標:企業需在 2050 年前減少 90% 以上排放,作為達成淨零排放的重要基礎。
-
中和殘餘排放:對於無法進一步減排的部分,企業必須採用永久性碳移除與封存措施進行中和,只有如此才視為真正實現淨零排放。
-
價值鏈之外的氣候融資:SBTi 鼓勵企業引入氣候融資,以支持除深度減排外的其他低碳轉型措施,但此舉並非取代實質減排 (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 n.d.-a).
二、SBTi 的組織與運作模式
2.1 組織架構與資金來源
SBTi 成立於 2015 年,其目標在於幫助企業根據最新氣候科學制定與《巴黎協定》一致的減排目標 (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 2015)。SBTi 是一家英國註冊的慈善機構,同時設有商業子公司 SBTi Services,專門提供目標驗證服務並收取相關費用。SBTi 的資金來源包括 IKEA Foundation、Amazon、Bezos Earth Fund、We Mean Business Coalition、Rockefeller Brothers Fund 及 UPS Foundation (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 n.d.-b).
2.2 運作現狀與挑戰
截至 2025 年,已有超過 10,000 家企業設定或承諾設定科學基礎氣候目標 (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 n.d.-b)。SBTi 主要以遠程辦公模式運作,目前約有 200 名員工(包括部分兼職人員),這在應對日益增長的企業客戶需求方面帶來一定挑戰。此外,SBTi 持續推出針對不同行業的專項指引,協助企業依據各自特性制定切實可行且具挑戰性的減碳目標。
2.3 部門與行業指引
為滿足不同產業需求,SBTi 已針對多個行業制定專項方法論與指引。截至 2024 年 9 月,針對以下行業已有或正在制定相關指引:
-
鋁業(盤查階段)
-
服裝與鞋類(已完成)
-
航空(正在開發)
-
建築(已完成)
-
水泥(已完成)
-
金融機構(已完成)
-
森林、土地與農業(已完成)
-
資訊與通訊科技(已完成)
-
海運(已完成)
-
鋼鐵(已完成)
這些指引確保企業在設定減碳目標時能充分考量各自的運作特性,使得目標既具有挑戰性又切合實際 (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 n.d.-a).
三、SBTi 目標設定方法:盤查與制定
3.1 盤查階段
在企業制定 SBTi 減碳目標前,首先必須進行全面的溫室氣體盤查,這類似於企業的「健康檢查」,以瞭解目前的排放狀況。企業需根據 SBTi 指引,對範疇一(直接排放)、範疇二(能源間接排放)與範疇三(其他間接排放)進行詳細數據盤查,這些數據將作為後續目標制定的關鍵依據。
3.2 制定階段:近期與長期目標
盤查完成後,企業根據現有排放數據制定具體的減碳目標。SBTi 建議將目標分為兩個階段:
-
近期減排目標:要求企業在 2030 年前大幅降低直接與間接排放,通常目標為將排放量減半,以控制全球溫升在 1.5°C 以內。
-
長期淨零目標:要求企業在 2050 年前減少 90% 以上排放,並針對剩餘排放採取永久性碳移除與封存措施。
SBTi 提供兩種主要的目標設定方法:
-
業別基礎設定法(Sector-based Approach)
根據國際能源署預設情境,將全球碳預算分配至各行業,依據各企業的歷史排放數據與產量訂定具體目標。 -
絕對基礎設定法(Absolute-based Approach)
根據全球年度碳排放變化趨勢,企業需設定與全球平均減排率一致的目標 (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 n.d.-a).
此外,CDP 碳揭露專案亦將企業是否採用 SBTi 作為評分項目之一,台灣已有多家企業因此響應並承諾設定科學基礎減量目標。
四、SBTi 申請流程:從承諾到揭露
SBTi 的申請流程分為五個主要步驟,協助企業逐步建立符合科學標準的減碳目標:
-
承諾(Commit)
企業需提交承諾信,表明設定科學基礎減排目標的意向,通常承諾後約 2 週內會對外發布。對於中小型企業,此步驟可根據實際情況略作調整。 -
發展(Develop)
在承諾後的 24 個月內,企業依據 SBTi 準則制定具體且科學的減碳目標,此階段同時包含短期與長期目標的規劃。 -
提交(Submit)
企業完成目標制定後,需將其提交給 SBTi 進行官方驗證。SBTi 團隊將根據最新審核規範評估目標是否符合科學標準,並在必要時與企業進行溝通調整。 -
溝通(Communicate)
驗證通過後,SBTi 會在其官方網站上公布企業名稱與減碳目標,並授權企業使用 SBTi 標誌,同時要求企業向所有利害關係人公告其目標。 -
揭露(Disclose)
企業必須每年如實公布完整的溫室氣體排放數據與減排進展,確保數據透明並促進持續改進 (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 n.d.-a).
企業提交承諾後有 2 年時間設定目標;此外,每 5 年企業需重新審核或調整目標,以應對技術與市場的變化。
五、SBTi 認證審核項目詳解
為確保企業設定的減碳目標既具科學性又充滿挑戰性,SBTi 審核主要涵蓋以下六大項目:
-
界定時限(Timeframe)
近期目標需設定在基準年 5 年以上且不超過 10 年;長期目標必須設定在 2050 年前(部分產業如發電及海運要求在 2040 年前)。 -
界定範疇(Science-Based Target Boundary)
企業減碳目標至少必須涵蓋範疇一(直接排放)與範疇二(能源間接排放)。 -
展現決心(Ambition)
目標設定必須符合將全球溫度升幅控制在 1.5°C 的要求,這意味著企業需追求高標準的減排成效。 -
範疇二準則(Scope 2)
企業必須公開其範疇二排放計算方法,以確保數據透明性與可比性。 -
範疇三準則(Scope 3)
根據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企業需識別其範疇三排放;若該部分排放超過總排放量的 40%,則必須設定專門的減排目標。 -
揭露(Disclose)
企業需每年公布完整的排放清冊與減排進展,以提升透明度並獲得外界信任 (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 n.d.-a).
這六大審核項目構成 SBTi 認證標準的核心依據,有助於企業建立完善的永續管理體系,並向投資者與社會展示其減碳努力。
六、SBTi 台灣企業參與狀況與案例
截至 2023 上半年,台灣已有 102 家企業承諾參與 SBTi 減碳目標計劃,其中金融業與科技業企業數量居多。以下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 SBTi 台灣已承諾企業的產業分布,另一部分為 2023 上半年已提交科學基礎減量目標的部分企業詳情。
6.1 SBTi 台灣已承諾企業產業分布
行業別 | 承諾企業數量 | 已提交目標企業數量 | 總計 |
---|---|---|---|
航空 | 2 | 0 | 2 |
金融 | 11 | 5 | 16 |
化學品 | 2 | 3 | 5 |
建築和工程 | 2 | 0 | 2 |
建築材料 | 0 | 2 | 2 |
耐用消費品、家庭和個人產品 | 4 | 6 | 10 |
容器和包裝 | 1 | 0 | 1 |
電氣設備和機械 | 1 | 1 | 2 |
林業和紙製品 | 1 | 0 | 1 |
鐵礦、鋁和其他金屬 | 0 | 1 | 1 |
製藥、生物技術和生活 | 1 | 1 | 2 |
專業服務 | 0 | 1 | 1 |
房地產 | 0 | 1 | 1 |
零售 | 1 | 0 | 1 |
半導體和半導體設備 | 0 | 6 | 6 |
專業消費服務 | 0 | 2 | 2 |
技術硬件和設備 | 23 | 11 | 34 |
通訊服務產業 | 1 | 2 | 3 |
紡織品、服裝、鞋類和奢侈品 | 7 | 1 | 8 |
貿易公司和分銷商以及商業服務和用品 | 1 | 0 | 1 |
水運 | 1 | 0 | 1 |
6.2 2023 上半年已提交科學基礎減量目標的部分企業
企業名稱 | 通過審核年份 | 近期目標設定 | 基準年份 | 承諾內容 |
---|---|---|---|---|
富邦金控 | 2022 | 維持升溫在 1.5°C | 2020 | 到 2030 年將範疇一與範疇二排放量減少 42% |
元大金控 | 2022 | 維持升溫在 1.5°C | 2020 | 到 2030 年將範疇一與範疇二排放量減少 42% |
台新金控 | 2022 | 維持升溫在 1.5°C | 2019 | 到 2030 年將範疇一與範疇二排放量減少 46% |
玉山金控 | 2022 | 維持升溫在 1.5°C | 2020 | 到 2030 年將範疇一與範疇二排放量減少 42%,並將可再生能源採購率從 2020 年的 1.7% 提高至 100% |
國泰金控 | 2022 | 控制升溫遠低於 2°C | 2020 | 到 2030 年將範疇一與範疇二排放量減少 25% |
大江生醫 | 2021 | 維持升溫在 1.5°C | 2018 | 到 2030 年將範疇一與範疇二排放量減少 51%,並同步將範疇三中購買的產品與服務類別排放量減少 15% |
信義房屋 | 2021 | 維持升溫在 1.5°C | 2017(範疇一、二) 2020(範疇三) |
到 2030 年將範疇一與範疇二排放量減少 90%,同時將範疇三排放量減少 12.5%,並提升可再生能源採購率從 0% 提高至 100% |
聯華電子 | 2022 | 控制升溫遠低於 2°C | 2020 | 到 2030 年將範疇一與範疇二排放量減少 25%,並將範疇三排放量減少 12.3% |
南亞科技 | 2022 | 控制升溫遠低於 2°C | 2020 | 到 2030 年將範疇一與範疇二排放量減少 25%,並將每一產品的範疇三排放量減少 27.2% |
日月光投控 | 2021 | 維持升溫在 2°C | 2016(範疇一、二) 2020(範疇三) |
到 2030 年將範疇一與範疇二排放量減少 35%,並將範疇三排放量減少 15% |
遠傳電信 | 2023 | 維持升溫在 1.5°C | 2021 | 到 2030 年將範疇一與範疇二排放量減少 42%,並將範疇三排放量減少 42% |
台灣大哥大 | 2021 | 維持升溫在 2°C | 2019 | 到 2030 年將範疇一與範疇二排放量減少 30%,並將範疇三排放量減少 15% |
台灣水泥 | 2020 | 控制升溫遠低於 2°C(至 2025 年) | 2016 | 到 2025 年每噸水泥材料範疇一減少 11%,範疇二減少 32%(包含生物能源原料的生物源排放與移除) |
亞洲水泥 | 2021 | 控制升溫遠低於 2°C(至 2025 年) | 2019 | 到 2025 年每噸膠凝材料範疇一與二排放量減少 8%(包含生物能源原料的生物源排放與清除) |
華美光學科技 | 2021 | 維持升溫在 1.5°C | 2019 | 到 2029 年將範疇一與二排放量減少 42%,並將範疇三排放量減少 25% |
瑞振工業 | 2022 | 控制升溫遠低於 2°C | 2020 | 到 2030 年將範疇一與二排放量減少 25%,並同步盤查及減少範疇三排放量 |
正崴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Foxlink) | 2023 | 維持升溫在 1.5°C | 2021 | 到 2030 年將範疇一與二排放量減少 42%,並將範疇三排放量減少 25% |
南亞電路板 | 2023 | 控制升溫遠低於 2°C(至 2030 年) | 2020 | 到 2030 年將範疇一與二排放量減少 25%,並將範疇三排放量減少 12.3% |
台達電子 | 2022 | 維持升溫在 1.5°C | 2021 | 以 2021 為基準: – 到 2030 年將範疇一與二排放量減少 90%,並將可再生能源採購比例從 55% 提高至 100%,同時將範疇三排放量減少 25%; – 長期目標:到 2050 年將範疇三排放量減少 90% |
友達光電 | 2021 | 控制升溫遠低於 2°C(至 2025 年) | 2018 | 到 2025 年將範疇一與二排放量減少 25% |
康舒科技 | 2023 | 維持升溫在 1.5°C | 2021 | 到 2030 年將範疇一與二排放量減少 45%,並將範疇三排放量每百萬新台幣增值減少 12.3% |
研華科技 | 2021 | 維持升溫在 2°C | 2019 | 到 2030 年將範疇一與二每百萬新台幣收入減少 60%,並將範疇三每百萬新台幣收入減少 49% |
群光電能科技 與 群光電子 | 2022 | 維持升溫在 1.5°C | 2020 | 到 2030 年將每百萬新台幣收入的範疇一與二減少 56.8%(約 42% 絕對排放量),並將範疇三減少 44.2%(約 25% 絕對排放量) |
光寶科技 | 2019 | 控制升溫遠低於 2°C | 2014(範疇一、二) 2016(範疇三) |
到 2025 年將每百萬營收的範疇一與二減少 39%; 到 2023 年將範疇三排放量減少 29% |
冠捷科技 | 2022 | 維持升溫在 1.5°C | 2020 | 到 2030 年將範疇一與二排放量減少 42%,並將範疇三排放量減少 42% |
鴻海科技 | 2023 | 維持升溫在 1.5°C | 2020 | 到 2030 年將範疇一、二與三排放量減少 42% |
緯穎科技 | 2023 | 控制升溫遠低於 2°C | 2021 | 到 2031 年將範疇一與二排放量減少 25%,並將範疇三排放量減少 12.3% |
七、SBTi 與企業永續管理:從數據盤查到投融資決策
企業在推動 SBTi 減碳計劃過程中,通常依靠先進的碳盤查與數據管理系統來全面了解自身碳排放狀況,進而制定具體的減排措施。市場上已有許多專業工具,例如 TEJ 推出的 TCFD 管理系統,其主要功能包括:
-
精準盤查:協助企業精確盤點範疇一、二與三的排放數據,找出高排放環節。
-
數據分析:提供詳細的管理分析報表,幫助企業從營運、產品線到整體永續管理進行精準評估。
-
投融資決策支持:根據 ESG 評估指標(例如 TEJ 推出的 TESG 永續發展指標),協助金融機構評估企業永續表現,進而做出更具依據的投融資決策。
這些數據管理工具不僅有助於企業建立完善的內部減碳體系,同時也成為向投資者、政府及消費者展示其永續發展成效的重要依據。
八、國際 SBTi 的最新動態與挑戰
8.1 組織發展與運作現況
The 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 自 2015 年成立以來,致力於幫助企業根據最新氣候科學制定減排目標 (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 2015)。其創始夥伴包括 CDP、UN Global Compact、WRI 與 WWF,以及 We Mean Business Coalition。截至 2025 年,已有超過 10,000 家企業設定或承諾設定科學基礎氣候目標 (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 n.d.-b)。SBTi 作為英國註冊慈善機構,同時設有商業子公司 SBTi Services,專門提供目標驗證服務並收取相關費用。目前,SBTi 主要以遠程辦公模式運作,擁有約 200 名員工,這在應對快速增長的客戶需求時帶來一定挑戰。
8.2 部門專項指引與行業適用性
為滿足不同產業需求,SBTi 針對各行業開發了專項指引與方法論。截至 2024 年 9 月,針對鋁業、服裝與鞋類、航空、建築、水泥、金融機構、森林、土地與農業、資訊與通訊科技、海運及鋼鐵等行業已有或正在制定相關指引 (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 n.d.-a)。這些指引確保企業在設定減碳目標時能充分考慮各自運作特性,使目標既具有挑戰性又切合實際。
8.3 碳抵銷爭議與政策調整
2024 年 4 月,SBTi 理事會發布聲明,表示考慮允許使用環境屬性證書(EACs)來抵銷部分範疇三排放,此前因追蹤、測量及驗證困難而未被允許。此舉引起爭議,有批評指出碳抵銷措施與《巴黎協定》精神不符,而支持者則認為在當前氣候融資需求下,此靈活性是必要的 (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 n.d.-b)。此外,2022 年 9 月 SBTi 推出的 FLAG 指引首次允許企業透過「insetting」方式實現減排目標,也引發了對該概念定義與標準的討論。
8.4 領導層變動與未來挑戰
2024 年 7 月,SBTi 執行長 Luiz Amaral 因個人原因宣布辭職;2025 年初,David Kennedy 被任命為新任執行長。領導層的變動反映出 SBTi 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的重要地位,同時也對該組織如何應對日益增長的企業需求與國際挑戰提出了更高要求。
九、綜合討論與未來展望
9.1 跨部門協作與整體管理
SBTi 的核心在於通過科學方法設定減碳目標,而企業在推動此目標過程中必須整合研發、營運、財務與永續發展等部門資源。只有建立跨部門協作機制,從目標設定、數據盤查到具體措施落實,才能真正實現從短期快速減排到長期淨零排放的目標。
9.2 數位轉型與技術創新
隨著人工智慧、物聯網與大數據等技術迅速發展,企業在溫室氣體監控與排放管理上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數據支持。這不僅使 SBTi 目標設定更具科學依據,也促進企業在技術創新與流程改造方面不斷進步。從即時監控、預測性分析到自動化管理,數位轉型已成為企業邁向永續發展的重要動力。
9.3 政策驅動與市場激勵
隨著《巴黎協定》與各國日益嚴格的環保法規推動,企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外部壓力。SBTi 作為全球公認的減碳標準,成為企業應對政策與市場挑戰的重要工具。達成 SBTi 認證不僅能提升企業品牌形象,還能在投融資、供應鏈合作等方面獲得更多優勢,從而激勵更多企業加入低碳轉型行列。
9.4 未來展望:永續發展與氣候融資
隨著全球低碳轉型步伐加快,企業未來除了在自身減碳管理上不斷精進外,還需關注跨部門合作與氣候融資等議題。SBTi 旨在通過私部門激勵與促進氣候融資,建立涵蓋供應鏈、投資決策與企業治理的全方位永續生態系統。隨著技術創新與國際合作的不斷深化,企業將在 SBTi 框架下實現更大範圍、更高標準的減碳成果,推動全球永續發展進程。
十、結語
總之,SBTi 為全球企業提供了一個科學且可操作的減碳框架,從目標設定、申請流程、認證審核到數據揭露,每一環節均依據最新氣候科學數據與國際標準。透過 SBTi,企業不僅能在低碳轉型的道路上走在前列,還能通過透明數據與持續改進提升品牌價值與投資者信心。
對於正積極尋求低碳轉型與永續發展的企業來說,無論您屬於金融業、科技業、製造業或其他產業,SBTi 都能為您提供一條符合國際標準的減碳路徑。藉由先進的數位技術與數據管理工具,企業可精準盤點排放狀況並制定相應措施,最終實現碳中和與淨零排放目標。
全球已有超過 10,000 家企業採用 SBTi 目標,而台灣亦有 102 家企業參與其中。從富邦金控、元大金控、台新金控、玉山金控與國泰金控等金融巨頭,到聯華電子、南亞科技、台達電子與友達光電等科技先驅,再到大江生醫與信義房屋等製造業代表,台灣企業正以實際行動詮釋低碳轉型與永續發展的重要性。
我們堅信,隨著技術創新、跨部門合作與政策激勵的持續推進,未來將有更多企業加入 SBTi 行列,攜手實現全球溫室氣體減排目標,打造一個更環保、更永續的未來。如果您對如何落實科學基礎減碳目標、瞭解 ESG 評估或探討氣候融資有進一步需求,歡迎與我們聯絡,共同探索適合您企業的低碳轉型策略與實施方案。
讓我們從 SBTi 出發,齊心協力,邁向真正的淨零排放時代,共同為全球永續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 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 (n.d.-a). About us. Retrieved from https://sciencebasedtargets.org/about-us
- 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 (n.d.-b). Target dashboard. Retrieved from https://sciencebasedtargets.org/target-dashboard
- 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 (2015). Our history. Retrieved from https://sciencebasedtargets.org/about-us
- 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 (n.d.-c). Net zero. Retrieved from https://sciencebasedtargets.org/net-zero
-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2021). 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In Climate Change 2021: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ipcc.ch/report/ar6/wg1/
- Science Based Targets initiative. (n.d.). About us. Retrieved from https://sciencebasedtargets.org/about-us
-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2015). Paris Agreement. Retrieved from https://unfccc.int/process-and-meetings/the-paris-agreement/the-paris-agreement
- European Commission. (n.d.). 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Directive (CSRD). Retrieved from https://ec.europa.eu/info/business-economy-euro/company-reporting-and-auditing/company-reporting/corporate-sustainability-reporting_en
- European Commission. (n.d.). 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 Retrieved from https://ec.europa.eu/info/law/better-regulation/have-your-say/initiatives/12450-Carbon-Border-Adjustment-Mechanism-EC-initiative_en
-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2022). Global Energy Review 2022. Retrieved from https://www.iea.org/reports/global-energy-review-2022
- World Economic Forum. (2023). Global Risks Report 2023.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eforum.org/reports/global-risks-report-2023
- MSCI. (n.d.). ESG Investing. Retrieved from https://www.msci.com/our-solutions/esg-investing
- World Economic Forum. (2020, January). Sustainability Innovation: Technology’s Role in a Greener Futur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eforum.org/agenda/2020/01/sustainability-innovation-technology/
- United Nations Global Compact. (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unglobalcompact.org/sdgs
- Microsoft. (2020, January 16). Microsoft will be carbon negative by 2030. Retrieved from https://blogs.microsoft.com/blog/2020/01/16/microsoft-will-be-carbon-negative-by-2030/